河阳村是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缙云县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公元 933 年,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兄弟俩为避五季之乱,而定居缙云,因其原籍河南信阳,故取名“河阳”。
河阳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朱氏历代祖先以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宋元两代曾出八位进士,形成“义阳诗派”。现存的一溪两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庄布局乃元代设计。十多座古祠堂、百栋旧第计 1500 余间,大多为明清两代所建,是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村中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刹“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门”及“八士门”前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石“稀罕”,古代的大桥、农具、家具、壁画、诗句、匾额、雕刻,还有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剪纸,以及历代农民义军的遗迹,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构成了江南罕见的千年文化古村。
河阳古民居的特点清一色的灰色建筑群落,给人含蓄,委婉的感觉。
东坞山豆腐皮:产于浙江省富阳县受降乡东坞村,在浙江、上海 、江苏一带,尤在佛教界中久负盛名。系以大豆为原料,经剥壳、浸豆、掏豆、磨豆、煮浆 、过滤、加热、揭皮、晾干、收卷、整理等工序制成。薄如蝉翼,轻似绢纱,油润光亮,不 易霉变,有金衣之称。其蛋白质量高达48~54%,并含脂肪与多种氨基酸,为制作高级素菜 的重要原料。产地水质优良,清澈纯净的矿泉水,含杂质极少,而矿物质含量高,水温冬暖 夏凉,为理想的生产用水。产地古时有九庵十三寺,佛教兴盛,山民多制作豆腐皮供僧尼食 用,由于产品品质优异及寺院相互传播,东坞山豆腐皮名气愈著,供应范围扩展至杭州、宁 波、上海、苏州各大寺院,明代被列为贡品。新中国成立前全村90%人家从事豆腐皮生产, 技艺世代相传;建国后集中生产,统一供应,产量及质量大幅度提高,并在风景点设立专柜 。本品于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除供佛寺素食需要外,并销于苏、杭等地宾馆。
萧山鸡:产于浙江省萧山市 ,又称萧山大种鸡、越鸡。属肉蛋兼用型良种,其体型肥大,一般成年公鸡体重约3~3.5 公斤,母鸡约2公斤,阉鸡达5公斤。羽毛、喙部和脚胫均呈金黄色,故又称三黄鸡。胸部肌 肉特别发达,两脚粗壮结实,性活泼好动,喜觅活食。主要分布于瓜沥、义蓬、坎山、城北 等地。 产区地处钱塘江冲积平原,农业发达,饲料丰富,又适宜鸡群放养,加上当地农民养 鸡经验丰富,故形成该鸡成熟早、生长快、体形肥大、肉质细嫩、产蛋率高等特点。近年来 ,建立种鸡场,进行复壮提纯,解决鸡种杂和退化问题。电孵生产的雏鸡,饲养180天左右 即能生蛋,年产120~150枚,枚重54~56克。鸡肉脂肪含量较普通鸡少,据测定,100克鸡 肉中含蛋白质23克,脂肪仅1克左右。成鸡适时阉割,可加速生长,体形高大,俗称"萧山红毛大阉鸡"。 萧山鸡营养丰富,对人体具有补益五脏、治脾胃虚弱之功效。民间以仔鸡与 黄芪炖服,对慢性肝炎、腰肌酸痛、神经衰弱、气虚盗汗、肾阳不足等症有较好疗效。早在 春秋时代,民间土种鸡被择优选入越王宫中,作观赏玩乐之用,逐渐形成性状良好的鸡种, 名为"越鸡"。后由宫中传至民间,再经精心培育而成为今日的萧山鸡,故其饲养历史已达 2000余年。现在,萧山鸡除供应国内,还出口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