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金沙遗址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被发掘出来,“一醒惊天下”,其太阳神鸟环十分绚丽。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金沙遗址博物馆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建成开馆,展出遗址祭祀区现场及文物。金沙遗址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万余件,珍贵文物6000余件,种类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象牙、陶器等,占馆藏文物总数的50%。随着今后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藏品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金沙遗址现已出土金器300余件,其数量与种类是中国同时期发现之最,器物以金箔和金片为主。器型有“太阳神鸟”金饰、面具、冠带、鱼纹带、镂空喇叭形器、金盒、三角形器、蛙形器、鱼形器、蝉形器等。
太阳神鸟:提到金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太阳神鸟金饰,它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四只飞鸟首足前后相接,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中心的太阳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所以又被称为“四鸟绕日”,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现在,成都很多地方均使用太阳神鸟的标志,如天府广场,宽窄巷子等等,均体现了金沙遗址的文化内涵。
大金面具
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这是目前中国商周时期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件。其造型与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长方形耳,耳垂穿孔,显得十分威严。
金沙遗址现已出土青铜器1300余件,主要种类有立人像、人头像、立鸟、牛首、龙形器、虎、立体怪兽、曲刃戈、璧环器、方孔器、眼形器、铃、贝形饰、扇形挂饰等,造型与三星堆器物坑内的同类铜器非常相似,但大多为小型器物,似不能独立成器,极可能是大型礼器上的附件。
铜虎:长19.7厘米,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铜虎巨头、张口露齿、昂首怒目、双耳竖立、长尾上翘,两脚呈行进状。该件器物为虎的侧视造型,器体扁平。铜虎的正面有大量的凹槽,背面中部有两个小环形钮。从器身背面的环钮看,此器系悬挂或固定于其它器物之上。1995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鸭子河中也出土了一件铜虎,与金沙铜虎造型的基本相同,只是体量略大,并且在器身凹槽上镶嵌绿松石片作为装饰。金沙遗址铜虎出土时也伴出了大量的绿松石片,因此推测它可能与三星堆铜虎一样在器身凹槽上镶嵌绿松石片作为装饰,两件造型与装饰风格基本相同的铜虎是古蜀人自身文脉传承的具体表现。
铜鸟:长5厘米、高 5.3厘米。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昂首,圆眼突出,双翅收束并上翘,尾羽折而下垂的造型,形象生动。三星堆一、二号坑中发现了许多铜立鸟、鸟纹图案及各种鸟形饰件。金沙遗址铜立鸟的造型与三星堆通天神树上站立着的九只青铜立鸟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