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莎夫人蜡像馆(Madame Tussaud's)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间蜡像馆,是由蜡制雕塑家杜莎夫人建立的。其在阿姆斯特丹、纽约、上海、香港、武汉和拉斯维加斯都有分馆。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是继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之后,中国第四家杜莎夫人蜡像馆。该馆于2014年5月29日正式开幕剪彩,于2014年5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观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步行街8号。
杜莎夫人蜡像馆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蜡像馆之一,有众多世界名人的蜡像,其中恐怖屋最为出名。整个馆由3层楼及地下室组成,分4个展览层。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馆内设有8个主题区。 杜莎夫人蜡像馆有着严格的名人蜡像甄选标准,着眼于各个领域的翘楚,同样关注名人本身在当地的时代影响力。作为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也创新性地于馆内开设中国精神展区,展示近现代中国影响大众的名人蜡像。
杜莎夫人蜡像馆经久不衰的原因颇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人们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和历史名人的接触,游客们将获得一次激动人心的奇异之旅。在此游客可真切感受到各个时期的名人。在这里让人们有一种时光逆转的幻觉,能亲历这些名人所处的时代、事件。
制作过程
制作蜡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使得蜡像惟妙惟肖仿若真人就必须对制作的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在对名人进行完测量后,艺术家们就要将这些珍贵的数据带回伦敦总馆的蜡像工场,只有那里才能创造出另一个“名人”。
全身模型的塑造
按照记录的数据和拍摄的照片,雕塑师会先用黏土捏出“名人”的头部,然后敷上石膏制出头部的模具。只要在石膏模内灌入热蜡,待冷却后除去石膏模,蜡像的头部原形就定型了,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出双手和双脚。而躯干初期的制作还需要金属骨架的支撑,后期则由玻璃纤维代替。
头部的细节处理
头颅原形制作完成后便进入复杂的加工工序,眼睛、毛发及皮肤的着色都是极为细致的工作。眼珠采用一种玻璃状塑料(丙烯酸类树脂)代替,这会使“名人”的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瞳孔内的放射状线条都是以水彩手绘而成,甚至细微到连眼白内的微丝血管都要用红色的幼丝线做出来。牙齿的制作更高级,取模、染色,简直就好比为名人做了一副假牙。而“名人”的头发则是按度身时取得的样本,找寻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再经由手工一根一根地植入蜡像内,然后经过清洗、裁剪,最后是梳理发型,工程可谓十分浩大。
整体的后期加工
蜡像的“像”不仅在于形也在于神,要让“名人”看起来如真人一般活灵活现,全身皮肤的着色至关重要。根据黄种人的肤色和名人自身的皮肤特点,塑像师会调配出合适的颜色替蜡像涂上油彩,这种油彩会令蜡像全身呈现一种皮肤特有的透明质感,而且根据肌理纹路对色彩进行微调处理,以使“名人”的皮肤色彩更为逼真。着色完毕后,还要将头部及四肢安装在玻璃纤维制成的身躯上,完成整体的拼装。
北京分馆
全球旅游景点运营商默林娱乐集团今日宣布与中国领先的商业地产开发商SOHO中国缔结一项重要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把默林集团众多标志性的国际品牌引入北京,并以定于2014年开幕的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为首个引入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