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洞,位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距宜兴市区20公里。宜兴的西南山区喀斯特地形显著,集中有许多溶洞,善卷洞与张公洞、灵谷洞合称“宜兴三奇”,而螺岩山中的善卷洞则为其中之最。善卷洞巧夺天工,绚丽多彩,分为上洞、中洞、下洞和水洞。洞里玲珑剔透的石钟乳,形态多异。其中,尤以水洞行舟为最,地下河长120米,曲折幽奇,犹如进入了龙王的水晶宫。宜兴善卷洞,位于宜兴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
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洞景巧夺天工,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之美誉。从古到今,胜景似绣,游人如织,历代名贤雅士、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的诗文石刻。据史志记载,已被人们发现并命名的溶洞有近90个,真可谓“荆溪步步皆胜地,阳羡处处有洞天”。
在目前已开发的5个溶洞中,尤以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为最古、最秀、最大,素有“江南第一古迹”、“海内奇观”之誉。流传民间的美丽传说,宜兴悠久厚实的人文资源,给洞天世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这些溶洞更是名扬四海。
中洞亦称前洞,善卷洞的入口处。中洞口有一巨大的钟乳石,高7米多,称“砥柱峰”,又称“小须弥山”。中洞是个天然的大石厅,高大,深远,宽敞,壮丽。石厅两边是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故中洞又称“狮象大场”。“狮象大场”四字由丹阳吕凤子题写。岩壁上还镌有“伏虎须弥当洞口,青狮白象拥莲台”联。
上洞称“云雾大场”,又称“云洞”。上洞景观丰富,有“倒影荷花”、“万古双梅”、“熊猫小居”等景点。“乌龙吐水”、“金鸡独立”景观则是当年海水冲刷的痕迹,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上洞的奇妙之处在于“云口”,一巨大岩石阻隔了洞内对流的空气,造成了上洞与中洞的温差,所以上洞的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由于温度和水气所至,上洞又云雾缭绕,观赏上洞如临天上人间,欲界仙都
水洞即后洞,长约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浆在天上撑”,曲折荡漾,天穹压顶,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灯,如游水晶宫、地下长廊、天然博物馆,引你凝思妙想,又旷神怡。水洞尽头,自然亮光中“豁然开朗”四个大字印入眼帘,游客顿时如蒙胧中清醒过来,惊叹不俗游历中的灵秀奇特。 出水洞,周围有丰富淳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梁祝
有三国时期的“国山碑”、晋代的“祝英台琴剑之冢碑”、唐代的“碧鲜庵碑”;有始建于南齐的千年古刹善卷寺古景观;有先人为纪念唐司空李蠙、宋相李纲、宋大学士李曾伯三人先后在善权寺求学功读,后又都为修建善权寺、开发善卷洞作过贡献而建的“三生堂”;
有梁祝墓、李蠙、李曾伯墓和善卷洞重新修缮者储南强先生墓;有名目繁多的观赏植物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树种等。据史书记载,民间传说中祝英台出生在善卷洞,梁山伯、祝英台曾生活、读书在善卷。现善卷洞周围仍有英台阁、祝陵村等梁祝故事中“十八相送”地方遗址。近几年,当地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恢复了善权寺圆通阁、设立了梁祝文化陈列馆等,增加了善卷洞的看点,丰富了善卷洞的文化。
宜兴物产丰饶,濒临太湖,盛产银鱼、白虾、溪蟹等湖鲜,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东部太湖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太湖人参”;以百合为原料制作的特色食品畅销海内外;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等果品;宜兴山区特产金针、山鸡、野兔等山珍野味,是宜兴食品一绝。另外宜兴有竹海,炒竹笋味道也不错。
黄百合
宜兴有不少特色餐馆,可供应由上述特产烹饪的各种地方名菜。其中,宜兴茶局巷的不少餐馆挺有特色。
滆湖大闸蟹 滆湖水未受污染,水质活。大闸蟹青壳干净,蟹肥、香、鲜。
善卷景区附近分布了不少餐馆,这个时节比较有代表性的菜肴有胖头鱼(40元)、红烧土鸡(20元)、清炒山芋苗(5元)等。